刚进入9月,国内车市就被东风本田的一则优惠消息“搅热”了。9月5日,东风本田官方正式官宣“9月本家购车节”,活动覆盖整个9月,从燃油车到纯电车、从轿车到SUV全面开花,更关键的是,部分热门车型价格直接“腰斩式”下调,再叠加国家或地方的以旧换新补贴,这场优惠力度让不少持币待购的消费者直呼“心动”。
先看最让年轻人关注的“平民轿跑”思域——此次直接给出8.99万元起的底价。要知道,现款思域的常规起售价在12万元左右,这次近3万元的降幅,直接让它的入门门槛拉到了紧凑型轿车的“地板价”区间。对比同级别竞品,比如丰田卡罗拉常规10.98万起、大众凌渡L 14.99万起,思域这个价格几乎没有对手,尤其是对于追求运动造型和驾驶乐趣的年轻用户来说,8万多就能拿下“神车”思域,吸引力不言而喻。
而作为家用SUV市场的“常青树”,CR-V的优惠同样重磅,13.79万元起的价格,相比其日常17万元左右的起售价,降幅接近4万元。要知道,CR-V一直以空间大、油耗低、可靠性高著称,此前15万以内很难摸到CR-V的门槛,现在13万多的起售价,直接和不少紧凑型SUV(如哈弗H6、长安CS75 PLUS)的中高配价格重叠,对于看重合资品牌和家用实用性的消费者来说,无疑是“降维打击”。
展开剩余91%除了这两款热门车型,其他车型的优惠也值得一看:定位入门家轿的灵悉L 9.48万起,适合预算有限的刚需用户;纯电车型e:NS2 猎光11.98万起,对比同级别纯电SUV(如比亚迪元PLUS 13.58万起),价格优势明显;还有主打中高端家用的英仕派,12.58万起的价格,也比常规售价低了近3万元,性价比直接拉满。
不过,在“捡漏”之前,有几个点需要理性看待。首先,此次优惠是“限时”的,仅9月一个月,且大概率是为了冲刺季度销量,库存车型可能居多,尤其是热门配置的现车可能较少,想要选到心仪的颜色和配置,可能需要提前到店确认。其次,以旧换新补贴“至高1.5万元”并非人人能享,需要满足国家或地方的具体政策要求(比如旧车排量、使用年限等),实际能拿到的补贴金额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计算,不能直接按“顶格补贴”来预估最终落地价。
另外,从行业趋势来看,进入9月后,车企为了完成年度销量目标,往往会加大优惠力度,尤其是合资品牌,面对新能源车型的冲击,燃油车的价格松动已成常态。东风本田此次“大放水”,既是为了抢占市场份额,也是应对当下车市竞争的必然选择——毕竟前8个月,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超40%,燃油车市场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,通过降价拉动销量,成为不少合资品牌的“常规操作”。
那么问题来了:对于想入手合资车的消费者,这次东风本田的优惠是否值得冲?如果是刚需用户,且对车型配置没有极致要求,9月入手确实能省下不少钱;但如果更看重最新配置或想等新款车型(比如网传的2026款CR-V),或许可以再等等。而对于同级别竞品的潜在用户,比如原本考虑卡罗拉、哈弗H6的人,会不会因为思域、CR-V的大幅降价而“转投”东风本田?
最后,想问问大家:你觉得这次东风本田的优惠力度够不够诚意?如果预算10万左右,你会选择8.99万起的思域,还是加钱上13万多的CR-V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!
在竞争白热化的汽车市场,领克03一直凭借独特的设计、出色的操控和丰富的配置,收获了大批拥趸。最近,新款领克03实车曝光,这可是领克品牌持续进阶的关键一步,毕竟8月领克品牌热销27217台,同比增长超20.8%,今年累计销量已超20万辆,新款的到来,显然是要乘胜追击。
从外观来看,新款领克03采用了全新前脸造型,北极之光LED日行灯依然夺目,下方换装的狭长大灯组,让整个前脸更具犀利感,中间熏黑饰件右侧增加的“03”标识,又强化了车型辨识度。底部全新梯形下格栅搭配“U”形熏黑饰件、突出前铲和三角形导风槽,运动气息直接拉满,喜欢追求个性外观的消费者,肯定会被它吸引。
车身尺寸上,长宽高分别为4700(4710)/1843/1460mm,轴距2730mm,相比现款有所加长,车内空间大概率会更加宽敞舒适,无论是日常通勤还是长途旅行,都能给驾乘者带来更惬意的体验。侧面新增的多种19英寸全新造型轮毂,动感与时尚并存。
尾部贯穿式能量晶体LED尾灯加入智驾小蓝灯,前翼子板两侧摄像头、鲨鱼鳍摄像头等感知硬件的增加,预示着新款领克03有望配备千里浩瀚辅助驾驶H3方案,实现HNOA高速领航、全场景泊车等功能,在智能驾驶辅助方面向新能源车型看齐,提升行车安全性和便利性。而且除碳纤维运动尾翼外,还可选装领克03+同款的三段可调大尾翼,搭配熏黑扩散器和双出圆形尾喉,战斗感爆棚,开在路上回头率绝对爆表。
走进车内,新增的类似保时捷巴克利红的红色风格内饰,配合一体式运动座椅、换挡拨片,与战斗外观完美呼应,运动氛围直接拉满。整体设计语言延续现款,环抱式座舱内悬浮式大屏很吸睛,并且大概率会升级Flyme Auto车机系统,在智能化体验上更进一步,像50W手机无线快充、AR - HUD抬头显示、前排座椅电动调节/通风/加热、氛围灯、全景天窗、电动尾门等丰富配置也不会缺席。
动力方面,申报信息显示,新款领克03继续提供1.5T、2.0T发动机。1.5T发动机最大功率133kW(181马力),满足日常使用绰绰有余;2.0T发动机最大功率提升至200kW(272马力),峰值扭矩400N·m,动力提升显著,一脚油门下去,推背感十足,驾驶激情瞬间点燃,相比同级别车型,动力优势明显。
领克03此次升级诚意满满,在外观、智能、动力等多方面全面进化。参考现款车型12.78万元起的指导价,大家觉得新款定价多少合适呢?是会维持原价,给消费者更多实惠,还是会因升级而适度上调价格?另外,面对市场上众多竞争对手,比如本田思域、大众速腾等,新款领克03凭借这些升级能否脱颖而出,抢占更多市场份额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!
在汽车圈,“技术日产”的标签背后,藏着一台让无数家庭安心选择的“国民级心脏”——HR16发动机。它没有超跑引擎的炸裂声浪,却用17年迭代史,写下了属于家用车的“技术平权”故事。
一、从“合资联盟”到技术下放:HR16的诞生基因
2005年,日产与雷诺的联盟战略催生了HR16。彼时全球车市正经历“小排量革命”:欧洲疯抢柴油小钢炮,日系聚焦自然吸气效率,美系还在V8梦里徘徊。HR16带着明确使命诞生——用1.6L排量覆盖入门家轿、SUV全场景,既要省油又要耐用。
它的“出身”就自带颠覆感:放弃当时流行的铸铁缸体,改用全铝材质减重;联合研发模式下,雷诺的小排量调教经验+日产的可靠性基因深度融合。这种“跨品牌技术联姻”,在2000年代中期堪称激进——要知道,同期大众EA111还在用铸铁缸套,丰田1ZR-FE的全铝化也才刚起步。
二、三次迭代背后:家用机的“技术军备竞赛”
HR16不是“一招鲜吃遍天”的躺平选手。17年间三次重大迭代,每一步都踩着行业痛点:
- 初代(2005 - 2013):靠“低摩擦技术+130马力调校”打响名号。当时同级竞品(如大众EA111 1.6L)马力仅105匹,HR16凭130匹马力+158N·m扭矩,让轩逸零百加速跑进12秒内,在“肉车扎堆”的入门级市场杀出血路;
- 中期(2013 - 2020):应对国五排放,加入zf.yn5m.cn/m2eu5双C - VTC连续可变气门正时。这代机型油耗比初代降了12%,同时解决了老款冷启动噪音问题,让“日产轩逸=省油安静”的标签深入人心;
- 现款(2020至今):下放GTR技术的“黑科技”来了——激光熔覆缸套替代传统铸铁套,散热效率提升30%,发动机重量再减8kg。更狠的是,无颗粒捕捉器也能满足国六B,在“排放法规绞杀小排量”的时代,给入门车留了条“低成本合规”的活路。
三、600万台装机量的行业启示:家用车的“长期主义”
HR16全球装机超600万台,轩逸常年霸榜国内轿车销冠,这组数据背后藏着家用车市场的“隐形规则”:
- 可靠性压倒一切:30万公里无大修的口碑,让网约车司机、家庭用户愿意为它重复买单。对比同期某些“为涡轮化牺牲可靠性”的机型(如某德系1.4T早期烧机油风波),HR16的“稳定输出”成了护城河;
- 技术平权才是王道:把GTR的激光熔覆技术下放到10万级家轿,这种“豪华技术平民化”的思路,比单纯堆配置更戳中用户痛点。就像手机圈把旗舰影像下放到中端机,汽车圈的“技术平权”正在重塑消费认知;
- 小排量≠低质:当电动化浪潮席卷,HR16证明“燃油机没死”——在三四线城市、偏远地区,“加油5分钟续航500km”的燃油车仍是刚需。它的存在,是对“电动化一刀切”论调的有力反驳。
四、未来猜想:HR16的“油电共生”新战场
如今日产e - Power混动系统里,HR16化zf.yn5m.cn/NPHJY身“增程器”继续发光。这不是妥协,而是燃油技术的“续命智慧”:在混动架构下,发动机只负责发电,避开了低速高负载的低效区间,油耗比纯燃油版再降25%。
大胆假设:如果给HR16配上48V轻混,或者在缸内直喷技术上再突破(目前仍是歧管喷射),它能否在“新能源夹缝”中再续十年传奇?毕竟,中国市场每年仍有超500万台燃油车销量,“技术成熟度”仍是入门级用户的核心决策点。
从合资联盟的试验品,到家用车的“常青树”,HR16的故事远没结束。它证明:伟大的汽车技术从不需要标榜“性能暴力”,能让千万家庭安心zf.yn5m.cn/p7f2d开十年,才是真正的技术普惠。当行业集体向电动化狂飙时,HR16的存在,是对“技术价值”最朴素的注解——用户要的从不是参数表的狂欢,而是十年如一日的可靠陪伴。
在选车时,很多人都会纠结:同一款车,选1.5T还是2.0T?有人觉得“排量越大越费油”,有人认为“小排量才是省油王”,但真相远没这么简单。今天咱们从动力需求逻辑和发动机效率本质两个维度,把这个问题掰碎了讲透,让你选对不踩坑!
一、城区通勤:1.5T凭啥更省油?
先看日常城区驾驶场景——
一台1.5吨左右的家用车,在城区匀速60km/h行驶,仅需不到10kW的功率;降到30km/h龟速跟车时,功率需求更是跌到3 - 4kW。这个功率是什么概念?相当于一台大三匹空调的制热功率!
此时,1.5T和2.0T发动机都处于**“低负荷运行”**状态(负荷率不到10%),真正用到的动力不到发动机潜力的十分之一。但2.0T发动机因为活塞、连杆等部件更重,运行时摩擦阻力比1.5T大得多——哪怕输出同样10kW功率,2.0T要多喷10% - 15%的油来克服自身阻力;再加上2.0T功率冗余大,低负荷下燃烧更不充分,“无效油耗”进一步拉高。
举个现实例子:某款畅销合资SUV的1.5T和2.0T版本,车主实测城区油耗差达2L/100km!这就是“小马拉轻车”比“大马拉轻车”更高效的直观体现。
二、高速巡航:2.0T反杀的核心逻辑
但上了高速,局势彻底反转——
当车辆以120km/h巡航时,风阻成为动力需求的主导因素。此时1.5吨的车需要30 - 40kW的功率维持速度,发动机负荷率陡增。
发动机有个“最佳热效率区间”(一般是转速峰值的1/3,约1800 - 2500转),在这个区间内,燃油能高效转化为动力。1.5T要输出30 - 40kW,转速得拉到2500转左右,已经摸到最佳热效率区间的“天花板”;而2.0T只需2000转就能稳定输出同等功率,刚好落在最佳热效率区间的“甜蜜点”。
数据说话:某德系B级车的2.0T版本,高速120km/h巡航时,发动机热效率能维持在38% - 40%;而同平台1.5T版本,热效率则跌到32% - 35%,油耗差距由此拉开。
三、极端场景:车重、风阻如何改写规则?
如果是1.8吨的硬派SUV(比如坦克300这类方盒子车型),或者经常满载+高速超车,情况又不同了——
维持120km/h巡航,功率需求会飙升到45 - 60kW。这时候选1.5T就是“小马拉大车”:发动机负荷率冲到40% - 50%,转速严重超出最佳热效率区间,油耗会“断崖式”上涨;而2.0T此时负荷率仍维持在30%左右,还能蹭到最佳热效率的边缘,油耗反而没明显上升。
四、行业趋势:小排量≠未来,高效才是王道
很多人觉得“小排量是未来”,但行业正在打脸这种认知——
现在的2.0T早已不是“油老虎”,比如丰田TNGA 2.0T、大众EA888 Gen4,热效率能做到40%+,低负荷下的油耗优化技术(比如米勒循环、可变截面涡轮)让它在城区也能“省着喝”;而部分1.5T为了压榨动力,反而用上高压缩比、双喷射,可靠性和维保成本暗藏风险。
更关键的是:动力需求和场景匹配才是省油核心。如果常年城区+偶尔高速,1.5T足够;如果经常长途+满载,2.0T才是“长远划算”的选择。
总结:选1.5T还是2.0T?看这张表
用车场景 推荐排量 核心逻辑
城区通勤为主(80%+) 1.5T 低负荷下摩擦小、燃烧充分
高速巡航为主(60%+) 2.0T 高负荷下热效率匹配更优
硬派SUV/经常满载 2.0T 大功率需求下避免“小马拉大车”
记住:排量大小≠油耗高低,场景匹配才是省油和动力的平衡密码。下次选车别再只看参数表,先想清楚自己的真实用车需求!
关注我,拆解汽车工业的“技术暗线”,让每一分油钱都花在刀刃上。
发布于:福建省信钰证券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