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陆军上将李奇微,在朝鲜战场与中国志愿军指挥官彭德怀元帅展开过多次激烈交锋。晚年时,他在接受采访时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:全球军力最为强大的国家,只有三个——美国、俄罗斯(前苏联)和中国,其它国家的军力“根本不值一提”。这位曾因在朝鲜战争中创新“磁性战术”而著名的美军将领,还在汉城撤退时留下了一张字条:“第八集团军司令官谨向中国军队总司令官致敬”,彰显了对敌军的由衷敬意。
更为令人震惊的是,李奇微曾在朝鲜战争期间对部下提出过一个非常特殊的建议——若形势所迫必须投降,务必选择向中国军队投降。理由十分简单:只有中国军队会给予战俘人道待遇。这种看似出自敌对阵营的高评价,实际上来源于他与中国志愿军在血与火中的生死较量,以及他对敌我双方军人精神状态的深刻理解。
展开剩余86%从曾经的战场对手,到后来的真诚敬佩,李奇微对中国军队认知的转变,背后透露着他对现代军事强国的深刻洞察。
回到1950年冬季,朝鲜半岛的寒风刺骨。当时刚接替麦克阿瑟指挥权的李奇微,面对的是被中国志愿军打得节节败退的美第八集团军。最初,他和许多美国将领一样,轻视中国军队,认为这支装备简陋的部队不过是“拿着小米加步枪”的力量,根本不值一提。然而,现实很快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。中国志愿军利用山地作战和夜间袭击的优势,将美军逼退到三八线以南。李奇微在回忆录中坦言:“这不是装备上的差距,而是战斗力上的天壤之别。敌人,在战斗力上,显然占有了优势。”他甚至开始自问:“如果我站在指挥官的位置,如何应对这个局面?”
让李奇微最为震惊的,莫过于中国志愿军的战斗韧性。在长津湖战役中,面对零下30度的严寒,中国九兵团的士兵们穿着简陋的胶鞋,冻得手指发僵,却依旧攀爬冰坡,将美军精锐的陆战一师围困得水泄不通。若不是美军借助空中优势紧急空投桥梁组件,这支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。正是这些残酷的战斗经验,让李奇微从最初的轻视,到后来的深刻敬佩。他后来曾在西点军校对学员们说:“中国军人用顽强的意志弥补了装备上的差距,这种精神,是任何军事教材都无法教会的。”
李奇微眼中,美国、俄罗斯和中国三国的军力评判标准,并非仅仅是装备的数量堆砌,更是综合各方面的实力比拼。他认为,美国之所以居于领先地位,是因为其卓越的科技力量和全球战略投送能力。美国拥有11艘核动力航母、上万架战机和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网络,构建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威慑体系。但李奇微也明确警示:过于依赖高科技可能会陷入“阿富汗式困境”,即虽然投入巨大,但最终却难以取胜。
对于俄罗斯,李奇微认为其军力的核心在于核威慑和战略纵深。俄罗斯的核弹头超过6000枚,搭配“萨尔马特”洲际导弹,形成了强大的终极防护网。他形容俄罗斯的底蕴为“瘦死的骆驼比马大”,但在他看来,俄军的常规力量现代化水平显然还存在不足,尤其是在精确制导武器方面,这在当前俄乌冲突中得到了验证。
而中国的崛起,让李奇微感触颇深。回望朝鲜战场,李奇微亲眼见证了那支“用小米加步枪”对抗现代化美军的中国军队,几十年后,中国已经拥有了歼-20隐身战机、东风导弹和电磁弹射航母等先进装备。李奇微认为,正是中国独特的战略智慧与全民动员的能力的结合,使中国成为三强之一。这种非仅依赖武器性能的优势,远比任何具体的技术指标更具深远意义。
如今的全球军力排名,正验证了李奇微的预见。根据GlobalFirepower的评估,美国、俄罗斯和中国依然稳居前三,并且与第四名的差距逐渐拉大。具体来说,美国的军费高达8500亿美元,占全球的40%,现役军人达132万人,拥有13000架战机和11艘核动力航母;俄罗斯拥有132万现役军人、1万辆坦克和超过6000枚核弹头,但其海军却只有1艘老旧的航母;中国的军力则以203万现役军人稳居全球第一,拥有超过300艘军舰(包括3艘航母),以及独步亚太的火箭军导弹打击体系。
在这三强之外的国家,差距则愈发显著。尽管印度军队人数达到145万,但其70%的装备依赖进口;而自诩为“宇宙第五”的韩国,战时指挥权仍然掌握在美军手中。这些国家的军力与美俄中相比,李奇微的“根本不值一提”显得更加尖锐和准确。
李奇微在回顾朝鲜战争时曾深刻指出:“如果没有制空权,今天谈判桌对面坐的可能就是另一个赢家。”这一言论揭示了制空权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。朝鲜战争期间,中国志愿军多次炸断水门桥,而美军则依靠空中支援通过空投桥梁组件来修复。在长津湖战役中,美军陆战一师被围困时,也依靠空中直升机运送补给和突围。而每次美军连长听到“空中支援即将到达”时,士气都会大幅提升。这些战场经验让李奇微深刻体会到:没有空中掩护,地面部队几乎是“待宰的羔羊”。
更令人痛心的是,志愿军在战争中有43%的运输车辆被空袭摧毁,非战斗减员超过15万人。这种切肤之痛,促使中国在后来全力发展空军和防空系统,如今歼-20战机翱翔蓝天,红旗导弹构建了空中天网,历史的遗憾也得到了弥补。
李奇微对中国军力的推崇,不仅仅体现在硬件的发展上,更重要的是他对中国战略文化的赞赏。他曾深入研究《孙子兵法》,认为中国能够将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的智慧融入现代国防体系。如今这一智慧在中国的发展中得到充分体现:当全球其他大国仍沉迷于航母竞赛时,中国发展出了反舰弹道导弹这一非对称武器;在全球核武扩张的背景下,中国依然保持最低限度的核威慑;当美军陷入反恐战争的泥潭时,中国则通过亚丁湾护航和国际维和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。
中国的军民融合模式,也让李奇微深感欣慰。福建舰采用了民间企业研发的电磁弹射技术,北斗系统也在军用和民用之间架起了桥梁。这种“军民融合”的模式不仅避免了苏联式的极端军事化,还确保了技术的持续创新。
李奇微的“三强预言”虽然提出已近半个世纪,但世界依然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安全挑战。从核扩散到太空竞争,再到网络战争,新兴威胁要求大国们肩负起更多的责任。美国需要反思其“无限战争”模式,俄罗斯则需解决军工现代化的瓶颈,而中国始终坚持防御性国防政策,着眼于维护全球和平的初衷。
李奇微若能看到今天的中国,或许会回想起他曾在朝鲜战场上的那段经历,意识到真正的军事强国,并不在于其能让多少国家感到恐惧,而在于是否能让本国人民在平静的夜晚安然入睡——这
发布于:天津市信钰证券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